综合新闻

【学习强国·吉林学习平台】稻花香里说丰年|盐碱地里好“丰”景

文章来源: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    |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9-24    |    【放大】 【缩小】  |  【打印】 【关闭

  金秋时节,吉林省大安市的田野里稻浪奔涌,一派丰收景象。

  “今年收成又不错,亩产1200斤不成问题……”叉干镇民乐村村民孙秀凤语气里满是幸福。

  这是孙秀凤种稻的第7个年头,眼看着近百亩水稻再次迎来丰收,孙秀凤甭提多高兴了。

  “从前,村里大多是盐碱地,种啥也不长……”孙秀凤告诉记者,盐碱地变了,好日子随之而来。

  风起稻涌,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粮食成熟的气息。金灿灿的稻浪里,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正计划着2023年的收割工作。

  “村里的水稻田面积已经超过万亩,亩产在1000至1200斤,这些都是七年前民乐村土地整理项目的新增地……”把几十年都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中高产田,无疑是个奇迹。而这一季又一季的丰收,对于民乐村村民来说总有着不凡的意义。李长江也不例外。

 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。这里的盐碱地盐分重、碱化度高,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。近年来,吉林省牢记总书记嘱托,通过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,昔日盐碱地已成为粮食产量新的增长点。

  阳光下,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,金黄铺排。

  这是中国第一家“碱地生态试验站”,在吉林省大力推广“良田+良种+良法”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模式——“大安模式”正是在这里试验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推广。

  不仅仅是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。

  越来越多治理盐碱地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向大安汇集,为盐碱地上的丰收,提供着有力支撑。

  不仅仅是民乐村。

  海坨乡、新平安镇、联合乡……稻浪澎湃的丰收季,比稻浪更为澎湃的是盐碱地上等待丰收的一颗颗农人的心。

  “让盐碱地上长出高产庄稼,将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。而实现吉林省‘千亿斤粮食’产能提升的目标,最大潜力就在西部盐碱地上……”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正伟说。